从树莓派到 NUC:玩具的升级
- EN
- ZH-CN
陪伴我许久的树莓派 4B 终于迎来了「继任者」—— 小巧的 Intel NUC。从 ARM 到 x86,从 TF 卡到 SSD,这个看似简单的设备迭代,却让我的折腾体验有了质的飞跃。
#
树莓派的功与过
树莓派 4B 曾是我数字生活的重要支柱。它安静地运行着各类轻量服务:从监控家庭网络流量,到跑一些自动化脚本,甚至充当临时的开发测试环境。为了保持稳定,我特意配置了每周日自动重启的定时任务,这套机制让它在大多数时候都表现得相当可靠。
但树莓派的短板也随着使用深度逐渐暴露。最让我焦虑的是 TF 卡的存储可靠性——即便选用了号称"耐用级"的 Endurance 卡,也无法完全避免潜在的 I/O 风险。在上一篇关于树莓派 5 集群配置 k3s的文章发布后,我的四节点集群仅稳定运行了一周,就有一个节点因突发大量 I/O Error 彻底挂掉,而它用的正是我精心挑选的高耐久卡,寿命甚至不如 4B 上的普通卡。
性能瓶颈则在复杂场景下愈发明显:编译稍大的项目时进度条会陷入漫长等待,多服务并行时偶尔出现的卡顿也提醒着我硬件的局限。虽然可以通过外接 SSD 缓解存储问题,但这无疑增加了设备的复杂度,与其如此,不如直接升级到更可靠的平台。
#
NUC 的开箱与性能跃升
拆开 NUC 包装时,第一感觉是 “精致得不像一台迷你主机”。巴掌大的机身比树莓派大不了多少,但沉甸甸的金属外壳透着一股扎实感。我给它装了 Ubuntu Desktop 24.04。性能差距让我感到很舒适:之前在树莓派上编译一个 Go 项目需要 3 分钟,在 NUC 上居然 1 分钟就搞定了;

NUC 带来的不仅是性能提升,更是心理上的踏实感(内置 SSD 彻底告别了 TF 卡的读写焦虑,更充足的内存和 x86 架构让它能轻松应对更复杂的任务)。现在我终于敢本地跑一个小型数据库了(以前总担心频繁读写会烧卡)。
至于退役的树莓派?它们会转型为边缘计算节点,继续发挥余热。
#
结语
偶尔看到树莓派的指示灯还在规律闪烁,会想起刚拿到它时的兴奋。其实折腾这些设备的乐趣,从来不是追求最新最强,而是看着它们在不同阶段找到合适的位置,就像看着自己用过的工具慢慢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。